第八届进博会落幕了。当展台拆卸,人潮散去,真正的价值才开始浮现。对于上海东方龙商务集团而言,这并非一次常规的会展,我们致力于完成一次价值的跃迁,将进博会巨大的、泛在的“信息流量”,过滤、转化并沉淀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质量的“产业留量”。
总部拥有项目投资「高精度导航系统」
在大多数人看来,进博会的战场在“四叶草”。但对上海东方龙商务集团而言,第一战场早早就在总部预热。我们将自己重新定义为“高精度的导航系统”。
从“关键词”到“语义网”:我们并未停留在分析哪些企业参展,而是深入构建企业的投资意图语义网。通过分析参展企业在全球布局、技术并购、供应链动向等,预判企业投资战略。例如,项目部总经理谷总,提前锁定某家专业从事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判断企业处于产能扩张周期,并与企业方约定在进博会场内洽谈投资细节。
生成「动态匹配图谱」:我们大数据系统犹如一张活的战略地图。图谱的一端是过滤后的高潜力“国五上头外”企业,另一端是我们深度服务的全国400多家政府园区,综合评估产业契合度、政策适配度与市场协同性。这让我们在展会开始前,就拥有了清晰的“行动清单”。
团队是政府招商的「价值催化剂」
我们的项目团队三天三赴进博一线。他们是项目挖掘的执行者,也是充满创造力的“价值催化剂”,参加深度座谈会,学习前沿技术和知识,与企业家同频,与参展商共振。
深度翻译,跨越认知鸿沟:我们最重要的工具是“双向价值翻译”能力。我们将“合作的400多家地方政府有什么,翻译为企业能瞬间理解的综合成本能降低多少,市场准入速度能提升多少。”同时,我们将企业的产能效益,转化为地方政府能一目了然的“将为地方产业链补上哪一关键一环,吸引上下游企业家多少家。”
架构「高信任」场景:在信息过载的进博会,我们主动为客户架构“零干扰决策场”。集团总部策划的“深度招商会谈”、“产业生态沟通会”,剥离了展会的喧嚣,让政府领导与到场的企业家直击合作核心。例如,我们为某内陆新能源城市与东部沿海光伏能源巨头搭建了专属对话通道,一小时会谈的成果远超双方自行沟通数日。
成果不是终点,是「长期合作」的起点
我们视达成的初步意向为一颗颗珍贵的“种子”,而上海东方龙商务就是为政府园区构建让种子生根发芽的“产业生态”。
从“牵线”到“护航”:我们穿梭在进博会场,不止于交换名片。对于有意向在中国投资布局的项目企业,项目开发人立即启动“落地护航模式”,由集团领导牵头,建立了招商经理、项目经理和运营经理组成的专项小组,确保会后对接不断线、推进有节奏、问题有解方。
构建「双向赋能」:进博会的价值是双向的。我们带回来的不仅是项目线索,更是全球最前沿的产业脉动与创新模式。这些一手情报正反向输入我们的招商大数据系统,助力合作的全国政府园区迭代招商策略、优化产业规划,形成一个“越参与,越懂行,越精准”的赋能方案。
本届进口博览会期间,集团组建了18人的专业项目团队,日均2万步,以高强度、高效率的方式投入观展与接洽工作。在短短3天内,团队共实地走访超过800家企业,深度接洽超过300家,梳理有对外投资意愿的企业数十家,覆盖八大展区领域。同时,集团总部在展会期间成功接待了来自政府、园区及企业界的百余家单位代表,进行了多轮富有成效的交流。
在这场全球顶级的经贸盛会上,上海东方龙商务集团用行动证明,专业的招商服务商,不是简单的信息渠道方,而是 “全球产业价值的发现者、翻译者和整合者”。我们致力于成为一个可信赖的“连接接口”:一端链接中国400多个区域承接载体,另一端精准开发全球最优资源。